必一运动·宁波体校:汗水与梦想交织的成长乐园
当城市还在沉睡,宁波体育学校的操场上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。晨光中,少年们的身影在跑道上划出弧线,汗水浸湿了衣衫,却浇不灭眼中的火焰——这里是他们追逐梦想的起点,也是青春最滚烫的模样。
一、晨光里的倔强:训练场的日常
“一二一,保持节奏!”田径教练陈伟的声音穿透薄雾,带领着百米冲刺组的队员重复起跑练习。16岁的短跑选手周浩紧咬牙关,肌肉因发力而微微颤抖,鞋底与跑道摩擦发出“沙沙”声响。去年市运会前,他曾因过度训练导致脚踝扭伤,医生建议休息两周,他却偷偷绑上护具继续训练。“我不想输给时间,”这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小伙子说,“每次站在起跑线上,我就忘了疼痛。”
隔壁体操房内,12岁的体操少女苏悦正对着镜子练习空翻。她纤细的手臂撑住地面,身体如弹簧般跃起,旋转一周后又稳稳落地,发梢还沾着训练馆的灰尘。“我练了六年体操,最怕的就是‘差不多’。”苏悦抹了把额头的汗,指尖因长期握杠而结满老茧,“教练说,每个动作都要做到极致,哪怕多转半圈。”
二、师者如灯:照亮追梦的路
“宁波体校的教练,既是严师也是家人。”这句话在学员间广为流传。游泳教练李梅曾是省队退役运动员,如今带着一群“小不点儿”练自由泳。今年14岁的林小雨刚入队时怕水,李梅就握着她的手一步步教:“你看,水是温柔的,只要你敢扑进去,它就会托着你前进。”如今林小雨已是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的种子选手,可每当训练遇到瓶颈,还是会跑到李梅办公室求安慰。
“我们不只是教技术,”李梅擦去林小雨脸上的泪痕,“更要让他们明白,体育教会的是永不言弃。”去年疫情期间,训练馆封闭,队员们只能在家跟着视频练核心力量。李梅每天通过视频逐一纠正动作,甚至自费买了阻力带寄给家境困难的学生。“体育不分贫富,”她说,“只要心里有火,就能点燃梦想。”
三、赛场外的温暖:集体是第二个家
体校的生活从不只有苦与累。每周五晚,食堂会推出“家乡菜专场”:浙江籍学生能吃到咸鲜的醉虾,安徽学生盼着红烧牛肉面,就连四川辣子鸡也会定期“上线”。来自贵州的摔跤选手王磊笑着说:“这里没有‘外地人’,只有一起拼的战友。”
去年冬季,一位新生因水土不服发烧住院,全班同学轮流值班照顾,有人送热粥,有人补功课。出院那天,他抱着队友哭:“我以为体育很冷,没想到这里比家还暖。”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——有人悄悄帮受伤的同学打饭,有人在比赛前为紧张的同桌加油,连器材室的旧篮球都被大家当成“幸运物”,每次赛前都要摸一摸。
四、赛场亮剑:汗水终成勋章
当汗水凝结成奖牌,所有的坚持都有了答案。去年省青少年运动会,宁波体校斩获32金18银12铜,创下近年最佳成绩。短跑选手周浩以10秒85的成绩打破市纪录,赛后他抱着教练痛哭:“这枚金牌,属于所有陪我从早练到晚的人。”
更动人的是那些“无名英雄”:体操队的替补队员虽未上场,却在观众席举着标语为队友呐喊;田径队的后勤组主动承担起搬器材的任务,只为让主力队员保存体力。正如校长所说:“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赢的机器,而是懂得感恩、勇于担当的年轻人。”
宁波体育学校像一座熔炉,将少年的热血与梦想锻造成钢。这里有清晨五点的星光,有训练馆的喘息声,有教练的谆谆教诲,也有队友间的相互扶持。当学员们从这里走向更大的舞台,或是回归平凡生活,那份在赛场上磨砺出的勇气与毅力,都将永远伴随他们——因为在这里,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冠军。
(全文约750字)
留言: